大家常從媒體報章雜誌得知台灣洗腎比率是全球第一。洗腎不僅對患者本身的健康造成重大影響,生活品質的下滑;同時也給家庭照護、健保財政帶來負擔。俗話說:治療要治本,是甚麼原因導致大家洗腎,我們要怎麼預防和避免它的發生?
此外,一些人在如廁後發現馬桶中的泡泡久久不散,這又代表甚麼醫學意義?
洗腎的主要原因可能跟你/妳想的不一樣
問到台灣為什麼這麼多人洗腎時,不少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答案可能是:藥吃太多。然而,根據科學統計資料,洗腎原因第一名其實是糖尿病,佔了將近四成的比例,其次是高血壓,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的比例 [1]。所以,如果我們願意好好控制血糖及血壓,就能避免將近七成的洗腎風險。
此外,根據2020年度 "台灣" 腎病統計資料,年度新洗腎患者中高達 " 46.2% " 是因為糖尿病 [2]。
至於人們對於藥物使用導致洗腎的普遍概念,實際上這個比例不到5%。道理不難理解,某些西藥長期使用確實會造腎臟的傷害,但醫師既然知道有這個風險,我們就會去監控及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
當我們擔心吃藥傷腎而不敢使用藥物治療,讓血糖血壓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反而把我們寶貴的腎臟推向洗腎的那一端。血糖、血壓藥都不會傷腎,反而有些降血糖、血壓藥物可以保護我們的腎臟。
蛋白尿:腎臟受傷的先行指標
如廁後發現馬桶中的泡泡久久不散,很有可能出現蛋白尿的情形。正常尿液檢查是不太會發現蛋白質的存在,出現蛋白尿是腎臟受傷的先兆 (UACR> 30mg/g 或UPCR > 150 mg/g )。如果此時還沒有積極的控制蛋白尿,後續就會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下滑,而且下滑的速度是沒有蛋白尿患者的3倍 [3],這將使我們更快面臨洗腎的到來。
慢性病剛開始往往沒甚麼症狀,但不代表它無害。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,今天的努力,是為了以後更美好的生活。
參考資料
1. US CDC.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, 2021.
2. 2020 Kidney Disease in Taiwan Annual Report
3. Diabetes Care 2020; 43:122–129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