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3的文章

為什麼要控制血糖、血壓,從台灣全球第一:洗腎說起

大家常從媒體報章雜誌得知 台灣洗腎比率是全球第一 。洗腎不僅對患者本身的健康造成重大影響,生活品質的下滑;同時也給家庭照護、健保財政帶來負擔。俗話說:治療要治本,是甚麼原因導致大家洗腎,我們要怎麼預防和避免它的發生? 此外,一些人在如廁後發現馬桶中的泡泡久久不散,這又代表甚麼醫學意義? 洗腎的主要原因可能跟你/妳想的不一樣 問到台灣為什麼這麼多人洗腎時,不少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答案可能是:藥吃太多。然而,根據科學統計資料, 洗腎原因第一名其實是糖尿病 ,佔了 將近四成的比例 , 其次是高血壓 ,佔了 超過四分之一 的比例 [1]。所以 ,如果我們願意好好控制血糖及血壓,就能避免將近七成的洗腎風險。 此外 ,根據2020年度 "台灣" 腎病統計資料 ,年度 新洗腎患者中高達 "  46.2%  " 是因為 糖尿病 [2] 。 至於人們對於 藥物 使用導致洗腎的普遍概念,實際上這個比例 不到5% 。道理不難理解,某些西藥長期使用確實會造腎臟的傷害,但醫師既然知道有這個風險,我們就會去監控及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 當我們擔心吃藥傷腎而不敢使用藥物治療,讓血糖血壓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反而把我們寶貴的腎臟推向洗腎的那一端。 血糖、血壓藥都不會傷腎,反而有些降血糖、血壓藥物可以保護我們的腎臟。 蛋白尿 : 腎臟受傷的先行指標 如廁後發現馬桶中的泡泡久久不散,很有可能出現蛋白尿的情形。正常尿液檢查是不太會發現蛋白質的存在,出現 蛋白尿是腎臟受傷的先兆 (UACR> 30mg/g 或UPCR > 150 mg/g ) 。 如果此時還沒有積極的控制蛋白尿,後續就會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下滑,而且 下滑的速度是沒有蛋白尿患者的 3倍 [3],這將使我們更快面臨洗腎的到來。 慢性病剛開始往往沒甚麼症狀 ,但不代表它無害 。前人種樹 ,後人乘涼 ,今天的努力 ,是為了以後更美好的生活 。 參考資料 1. US CDC.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, 2021.  2. 2020 Kidney Disease in Taiwan Annual Report  3. Diabetes Care 2020; 43:122–129

過動?更年期?自律神經失調?搞不好你/妳是甲狀腺亢進

媽媽帶著小朋友來述說到:小朋友最近坐不住,不專心,焦躁,不知道是不是過動?也有人描述最近情緒不穩定,心悸,睡不好,不知道是不是更年期?或者還有人提到最近容易肚子餓,食慾增加,但人卻變瘦,擔心是否罹患癌症?   以上症狀可能都是甲狀腺亢進的表現,經過治療是可以痊癒的。 . 甲狀腺在哪 甲狀腺在男生喉結的正下方,大約在脖子中間偏下的位置,負責分泌 甲狀腺荷爾蒙 ,對於 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、生長和發育非常重要。 甲狀腺過度分泌會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 ,就像將車子的油門大力踩到底,身體器官運轉加快。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一些症狀,例如﹕心跳快,活動時呼吸喘,怕熱流汗,腸胃蠕動變快,容易肚子餓、拉肚子,此外還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定、煩躁易怒、失眠,體重減輕,以及生理期變得不規則等等。 相反地 甲狀腺分泌太少,身體的新陳代謝會變慢 ,症狀就跟亢進相反﹕心跳慢,怕冷、皮膚乾燥,腸胃蠕動變慢,胃口差、便祕,容易疲倦、全身無力,體重增加,以及生理期變得不規則等等。 甲狀腺亢進如果不治療,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,例如 骨質疏鬆 、 心律不整 ,甚至可能導致 心衰竭和死亡 的風險增加。 目前國內外甲狀腺亢進治療選擇大致上有三種﹕藥物、放射碘(I-131)治療、開刀。在台灣,多數人傾向藥物治療, 下一篇 再來介紹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
甲狀腺亢進治療要注意甚麼

甲狀腺亢進 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 如果不治療,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,例如 骨質疏鬆 、 心律不整 ,甚至可能導致 心衰竭 和死亡的風險增加。 在台灣,多數人傾向 藥物治療 , 療程大約是 一年半 [1] , 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 [2, 3] 。治療期間 不要因為沒症狀就擅自停藥 ,因為這不僅會延長療程,招來不必要的風險 , 也會增加復發的機會 [1] 。 藥物可能的副作用 國外不少研究將療程拉到五年以上 [2, 3] ,除了療效也證實其安全性 , 藥物 基本上是安全的 , 孕婦也可使用 。但這世上沒有一個藥物是完全無副作用的 ,除了廣告商的台詞😆 。萬一不幸出現藥物 副作用 ,發生時間多數在用藥後的3個月內 [1] 。 以下將可能的副作用由發生機率高到低說起 : 皮膚癢 、紅疹 (5 ~ 15%) 多數會自癒 皮膚方面副作用發生率 5 ~ 15 %不等 [1-3], 使用的 藥物劑量越高 (一天使用超過 6 顆比較容易發生) , 發生的機率就越高 [1] 。一般來說 ,症狀都不厲害 ,使用止癢藥會緩解 。除非出現嚴重的蕁麻疹(如下圖) ,才會考慮停藥 。 噁心、腸胃不適 (5 ~ 15%) 多數會自癒 發生率和使用的藥物劑量相關 [1] ,多數可改善 。 肝功能異常 ( ~ 1 %) ,停藥可改善 肝功能異常可能的症狀有 : 莫名疲倦 , 皮膚變黃、尿液呈深茶色 。 發生率和使用的藥物劑量相關 ,停藥後幾乎都可改善  [4] 。 發燒 、嘴破、喉嚨痛 (發生率 ~ 1/1000) ,需特別注意 白血球低下是比較罕見的副作用 ,發生機率千分之1~4 不等  [5]   。如果同時出現 發燒、口腔潰瘍、喉嚨痛 或者 莫名牙齦出血 ,不要以為是感冒 ,或者是牙周病 , 馬上至急診就醫 , 這需要住院治療 。白血球低下通常在使用藥物後的 3個月內發生  [1] 。 寫這些不是讓大家看了反而不敢用藥治療 ,而是了解風險 ,讓我們知道如何去規避或處理風險 。例如從文章可知 ,藥物副作用和藥物劑量有關 , 一般來說亢進越嚴重的患者所需使用的藥物劑量就越高 ,那我們就不要拖到人很不舒服再來處理 。此外也不要因為 情況穩定就自行停藥 ,因為到時又需要重新拉高劑量將亢進的 "火" 撲滅下來 。 巴菲特曾說 :" 股市 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不

得第二型糖尿病以後有機會不吃藥嗎 ? 三部曲:胰島細胞的逆襲,失去的隊友重新歸來

三顧茅廬,諸葛孔明借東風;三管齊下,胰島細胞迎春風 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諸葛孔明 "作法"借"東風"幫助周瑜火燒赤壁,以少勝多。劉備能三分天下,諸葛亮是重要的功臣;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, 胰島 β細胞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。 當殘存的胰島β細胞減少時,血糖的控制也變得更加困難 ,需要使用更多的藥物,胰島素的使用也會變得更加必要,同時增加低血糖的風險。隨著年齡和糖尿病罹病時間的增加,胰島β細胞會逐漸減少 [1]。但我們還是可以 "做三件事" 幫助我們的 胰島β細胞 "逆勢增加" ,迎春風 。 1. 健康的生活模式 (少精緻糖 ,多運動 ,若有過重就減重 ) 。   2.  及時治療糖尿病 ,讓 血糖接近正常值 (空腹 < 100 mg/dL ,餐後 血糖 < 140 mg/dL) 。 3. 適時及早胰島素的介入 。 不讓員工 ( 胰島  β 細胞)過勞,員工會回饋你 前文 提到:我們會得糖尿病主要是身體分泌的胰島素變少了,會變少的主因在於 做工的人 (β細胞) 累了,以及跑了 。我們要讓他們 (β細胞) 回來就是要減輕他們的負擔 ( 降胰島素阻抗 ),或者加派人力 ( 胰島素注射 ),創造幸福職場。 左邊食物(加工、精緻糖類)少一點,右邊食物(原型食材)多一點 減工作量  :1. 健康的生活模式, 2. 及時治療糖尿病 不少研究發現 [2, 3],過量攝取糖分會對 β細胞造成傷害,進而使得 β細胞功能衰退加速 ; 此外體重過重也會增加  β細胞的負擔 [4] ,讓我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,血糖控制更加困難 。 相反地, 多攝取原型食材,運動,以及體重控制不僅可以減少β細胞的衰退,甚至可以逆勢增加 [5]。這也部分解釋 前文 提及 :體重減少" 5%"以上 ,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是有機會不吃藥的原因 。 高血糖亦會加速   β細胞功能衰退   [2, 3] , 很多人因為沒有血糖高的症狀而忽略治療 ,其實已經默默在失去未來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成效 。然而 , 如果我們在避免低血糖的情況下 , 將 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人的數值   (空腹 < 100 mg/dL ,餐後 血糖 < 140 mg/dL) , 失去的 β細胞是會再長回來的 [5] 。 增加人力(胰島素),讓過勞的員工(胰島 β細胞)好好休息 第二型糖尿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