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減重新藥: 腸泌素,不只是抑制食慾,更幫你健康的挑食

甜點是另一個胃,燒烤店的肉香、炸雞排的香氣,一再刺激我們的食慾。 繁衍需要熱量,但遠古時代高熱量食物取得不易,演化天擇機制下,讓我們大腦特別喜歡這類的食物,因為那代表了更高的存活率與繁衍機會。但現今,高熱量食物垂手可得,祖先留給我們的「生存優勢」,反而成了我們對抗美食誘惑的「天生劣勢」,進而促成過重與肥胖。 腸泌素:幫你抵擋原始的慾望 近期腸泌素的問世,成為許多人對抗體重上升的幫手。使用過腸泌素的人發現,自己的食慾明顯下降。 但近期研究發現 [1]:不是簡單的「甚麼都不想吃」,而是 特別不想吃那些高油、高糖、精緻澱粉的垃圾食物 。相反地,對於 蔬果、天然的原型食物這類比較健康的食物,並不會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。進一步的腦部影像研究顯示,當使用腸泌素的人看到甜點、炸物這些高脂高糖食物的圖片時,大腦中負責處理獎賞與慾望的區域,活化程度顯著降低。換句話說,腸泌素幫助我們對抗從祖先遺傳下來的原始衝動,讓我們養成一種「健康的挑食」習慣,不再對垃圾食物念念不忘。 參考資料 1. Nat Med. 2025 Jun 24.

將近一半的失智症,其實可以預防或延後發生 (上)!

巷口飄來的熟悉古早味,那不只是味道,更承載著對過去的回憶與情感。記憶不只是技能,更是我們與人、與世界的情感連結。當有一天,我們認不出身邊的親友;生活技能、珍貴的回憶也慢慢流失,甚至連鏡中的自己都不再認得,那將多麼可惜。 失智症讓這一切漸漸模糊,它的成因雖然複雜,但隨著醫學進展,部分可逆的風險因素已逐漸釐清。我們目前還不能改變基因,但可以選擇怎麼生活來避免失智症的發生。 根據最新的大型綜合研究 [1], 將近一半的失智症,其實可以預防或延後發生! 教育與工作:大腦最好的健身房 教育與職場工作皆有預防失智的效果,特別是 工作,越富有挑戰性、越能刺激思考,就越能預防失智症發生 [2]。 而教育的關鍵,不在學歷,而是在於知識與能力的學習 [3-4] 。 活到老,學到老,就是保護大腦的最佳策略! 保護聽力:聽見世界的美好 聽力每下降10分貝,失智風險就可能上升 4%~24% [5–6]。而 配戴助聽器可顯著降低失智的風險 [7]。日常中,也別忽視噪音傷害,年輕時保護耳朵,就是為未來大腦健康打下基礎。 頭部外傷:一次撞擊,記憶可能就不再完整 跌倒、車禍、或任何讓頭部受到撞擊的意外,都會提高日後失智的風險,而且受傷年齡越小,風險越高 [8]。此外,競技運動,像橄欖球、美式足球、足球這類常有頭部接觸的活動,都有可能增加失智的風險 [9]。一些大型觀察性研究發現:職業足球員越頻繁使用頭部頂球,未來失智風險增加越多 [10]。 吸菸燻黑的不只是肺,還有記憶 愈早開始吸菸,愈容易在老年出現失智的問題。但只要願意戒菸,風險就能降到和從沒吸過的人一樣低,越早戒,效果越好[11–13]。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. Lancet. 2024; 404(10452):572-628. 2. BMJ 2021; 374: n1804. 3. Ageing Res Rev. 2020; 58, 101005 4. Am J Epidemiol. 2021; 190:817-826 5. E Clinical Medicine. 2023; 66, 102319 6. Arch Neurol. 2011; 68:214-220 7. JAMA Neurol. 2023; 80:134-141 8. J Neurotrauma. 2023; 40:620-634 9. J Neurotrauma. 2...

Statin 藥物真的會傷肝嗎?

Statin 類藥物是廣為人知的降膽固醇藥物,已有 大量研究 證實,它們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不過,許多民眾仍擔心 statin 可能傷肝,因此對使用這類藥物有所顧慮。 確實,根據臨床研究,約有 1–3% 的 statin 使用者會出現肝指數(ALT/GPT)升高的情況 ,但 多半會在「持續服藥」的情況下自然回復正常 。真正出現肝指數持續升高(超過正常值3倍)的比例約為 0.1–0.2%,而符合藥物性肝損傷(DILI)診斷、且需要停藥的個案更是極少,發生率不到萬分之一(<0.01%)[1]。 Statin藥物真的會傷肝嗎? 過往科學家就觀察到 statin 能減少肝臟發炎、抗血管新生,甚至能改善門脈高壓 [2-4] ,這些都與肝硬化 、 肝癌的形成息息相關。不過,這些實驗數據的發現,對我們的肝臟到底有沒有實質的幫助?近年的大型臨床研究給了我們更清楚的答案。 使用 statin 可降低肝病、肝癌與肝硬化風險 一項涵蓋超過178萬人、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 [5]:規律使用 statin 的民眾,罹患 肝癌的風險下降 42% 至 74% , 肝硬化風險降低約 30% , 肝病死亡風險也減少了 28% 。但這類的保護效果要在statin 藥物 使用超過一年 才會顯現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原本肝功能就不佳(肝纖維化指數偏高)的人,從 statin 中獲得的保護效果更大。此外對於糖尿病患者和男性,statin 的肝臟保護力也特別顯著。其他針對慢性肝炎,B型與C型肝炎,以及肝硬化患者的大型研究也證實 [6-7]:statin 不僅能減少肝癌與肝衰竭的發生,也能減緩肝硬化的進展。換句話說,statin 不只是保護心血管,對肝臟也有實質助益。 Statin 也有助於預防脂肪肝 脂肪肝目前已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 [8]。若控制不當,脂肪肝會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好消息是,近期大型研究顯示,statin 不僅能預防脂肪肝的發生 [9],對已經罹患脂肪肝的患者,也能減少肝發炎與肝硬化的風險。 過去我們可能會因為擔心傷肝,而不敢使用 statin。透過這些最新的臨床研究,希望能幫助大家重新評估這類藥物的利弊。 參考資料 1. J Clin Transl Hepatol. 2022 Jan 10; 10(3):543–552. 2. Nat Cell Biol. ...

讓身體再次硬朗,如何有效地延長”健康”的壽命, 來自全球大規模的最新研究

半百人生的轉捩點 人生有很多選擇,但在50歲左右做的那幾個健康決定,則會深刻改寫我們下半輩子最重要的財富:健康。 最新發表於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(NEJM)的全球大型研究,分析了超過200萬人、來自6大洲、39個國家的民眾資料,揭示了延年益壽的關鍵解方: 血壓、血脂、血糖、體重與吸菸這五項風險因子的控制狀況,將決定你未來能活多久,也會病多久。 選擇很簡單,影響卻極其巨大 只要你在50歲前後做到這五件事:1. 控制血壓 (收縮壓 < 130 mmHg)、2. 控制血脂 (非 HDL 膽固醇 < 130 mg/dL , 註:非 HDL 膽固醇 = 總膽固醇 - HDL膽固醇 )、3. 控制血糖 (糖化血色素 < 6.5%)、4. 維持理想體重 (BMI 20 – 25)、5. 不抽菸 (戒菸),就能讓你的人生劇本重寫:壽命延長10年以上,且不是躺在病床的日子,而是「無中風、無心臟病的健康歲月」。 數據告訴我們只要能做到這五點: 女性整體壽命可多 14.5年,男性多 11.8年 女性無血管疾病的歲月多 13.1年,男性多 9.9年。 當別人是在門診等住院,你/妳則是出遊住飯店。這些選項簡單、不用花大錢 ,非 富豪才能追求的事,而是只要願意 , 你我都可以改寫的人生劇本。 哪一項對壽命影響最大 ? 五項風險因子中,對壽命影響最大的前兩名是: 1. 糖尿病:無糖尿病的女性可多活6.4年,男性多5.8年 2. 吸菸:不抽菸的女性多5.6年,男性多5.1年 這個選擇題不是年輕人限定 ,中年人的逆襲 即便到了中年(50 – 60歲),上述健康風險因子若能改善,將能輕鬆有效地延長壽命與健康的歲月,越早介入、效果越明顯。 讓身體再次硬朗 參考資料 1. N Engl J Med. 2025 Mar 30.

當糖尿病患越來越年輕:我們該警覺什麼?年輕不見得是本錢

年輕型糖尿病 (40歲以前診斷) 糖尿病,曾經是中老年人才會煩惱的疾病,如今卻悄悄在20歲、30歲的年輕人身上生根發芽。根據亞洲多國的大型研究, 每五位糖尿病患者中,就有一位是在40歲以前被診斷 出來的 [1],而這個比例還在上升 [2]。這些年輕患者,不僅面對 更長的病程 ,還要承擔 更高的風險 ——心臟病、腎衰竭,甚至過早死亡。 年輕未必是本錢 我們常以為年輕就是本錢,身體好、恢復快。但年輕型糖尿病可能是個例外。研究發現, 越早發病,血糖越難控制,胰島細胞功能衰退越快,導致疾病進展比預期還要迅速 [3]。香港研究顯示,年輕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比晚發者年輕20歲,其心血管疾病、腎臟病風險依舊分別增加48%、35% [4]。在亞洲超過百萬人的分析中,糖尿病患者的整體 死亡 風險提高了1.89倍,而 年紀越輕,風險越高 (50歲以下提高2.43倍,70歲以上則為1.51倍)[5]。 糖尿病不是警語,是事實 平均來說, 一位糖尿病患者會減少4到14年的壽命,而且發病越早,損失的歲數越多 [6-8]。反過來說,如果能 延後診斷一年 , 心血管病、死亡與眼、腎併發症的風險可分別下降3%、4%、5% [9]。 為什麼會來得這麼早? 年輕型糖尿病的成因:一部分來自遺傳,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風險更高;另一部分則是生活方式:久坐、外食、壓力、肥胖 [10],再加上母親懷孕時若有妊娠糖尿病,孩子日後罹病機率也大增。 這是一場從子宮就開始的健康賽跑 [11]。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等到中年以後才開始 但可幸的是,這場病不是命中注定。透過規律運動、控制體重、健康飲食與早期篩檢,我們是有機會阻止它的發生,或至少延緩它的腳步 [10]。對於有家族史或肥胖、血糖偏高的年輕人來說,定期篩檢與追蹤,別讓糖尿病在你/妳還來不及準備時,就接管了你的人生。 參考資料 1.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;2:935–43. 2. Diabetes Metab J 2022;46:803–7. 3. PLoS Med 2020;17:e1003316. 4. Am J Med 2014;127:616–24. 5. JAMA Netw Open 2019;2:e192696. 6. N Engl J Med 2011;364:829–41. 7. Lancet 2021;39...

低卡甜味的代價:代糖對健康的影響

演化與健康:糖與代糖的兩難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甜味通常與高能量的食物(如水果和蜂蜜)相關,這些食物在人類還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時代,提供了快速的能量來源,因此喜歡甜味的人更可能存活下來,將這種偏好遺傳給後代。此外,甜味能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,帶來愉悅感,強化我們對甜食的渴望 [1]。但在現代飲食中,甜味不再是稀缺的高能量信號,隨處可見的添加糖 ,造成糖分過量攝取。 糖對健康的影響,近年愈受重視;為了尋求減糖的替代方案,各種「無熱量甜味劑」(代糖)應運而生,並廣泛出現在無糖汽水、能量飲料、無糖口香糖、即食穀物,甚至標榜「健康」的食品與減重產品中。然而,隨著研究陸續發表, 這些代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仍存在隱憂,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和肥胖等方面。 心血管疾病 一項大型綜合分析研究比較了含糖飲料(如蔗糖和果糖)與代糖飲料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該研究發現 每天每增加一杯含糖飲料 (約 250 cc) , 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均增加 8% 。 每天每增加一杯代糖飲料 ,則是會增加   7% 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 [2] 。另一篇大型綜合分析也發現類似的結果:每多一杯 含糖飲料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多 9%,代糖飲料則提高 8% [3] 。 雖然代糖的風險稍低,但並不如人們想像中安全。 糖尿病:代糖真的能穩定血糖嗎? 精緻糖攝取會導致血糖波動,使胰島素需求增加,進而提升糖尿病風險。為了避免這個問題,許多人選擇代糖,期望它能穩定血糖。然而,研究結果卻事與願違 。 一項大型研究發現 : 每天每增加一杯含糖飲料 ,糖尿病的罹患風險增加約 18% , 但每多一杯代糖飲料風險竟增加約 25% ,相較之下 一杯果汁風險僅增加 5% [4]。另一篇大型綜合分析 [3] 也發現:每多喝一杯代糖飲料,糖尿病風險將提升 13%,而含糖飲料則高達 27% [3]。這顯示,代糖並非避免糖尿病的解方,它 可能會透過影響代謝機制,增加糖尿病的風險。 肥胖:代糖真的能幫助控制體重嗎? 精緻糖的攝取與肥胖相關,因其高熱量特性容易導致熱量過剩 [5] 。低卡甚至 " 零卡 " 的代糖一度被視為肥胖的解方,但研究顯示,它們可能改變腸道菌群,進而影響能量代謝,且存在代償效應,可能間接導致高熱量食物攝取 [6]。 不少研究發現經常攝取代糖的人,長期下來體重增加的風險甚至不亞於...

膽固醇降太低對身體健康的影響, 2025年剛發表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

年齡與 LDL-C (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:影響血管健康的關鍵因素 在先前的 文章 中,我們提到, 年齡 是血管硬化最關鍵的因素,再來就是 LDL-C (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 [1]。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歲月的流逝, 但我們可以控制LDL-C數值的高低。 前面 文章 也提及,大規模研究一致顯示了一個重要現象: LDL-C 降得越低,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越低。 現今降膽固醇的新藥已能將 LDL-C 降至 35 mg/dL 以下。一項長達 8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,當 LDL-C 降至約 30 mg/dL 時,心腦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顯著降低,提供了額外的健康保障 [2]。 然而,膽固醇作為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,一些學者擔憂過低的 LDL-C 可能會帶來潛在風險,例如增加腦出血或導致腦神經功能退化 [3]。針對這些疑慮,上述研究同樣進行了全面追蹤,結果顯示,即使 LDL-C 水平降至 30 mg/dL,腦出血與腦神經功能退化的風險並未增加 [2]。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 LDL-C 降到 30 mg/dL 以下會增加腦出血或腦功能退化的風險 更進一步的研究甚至將患者的 LDL-C 降至 20 mg/dL 以下 ,長達 8 年的追蹤 , 結果顯示 : 除了顯著降低血管疾病風險與總死亡率之外,患者並未出現腦出血或腦神經功能退化等不必要的風險 [4]。 最新於 2025 年發表的一份研究, 追蹤 LDL-C 降至 35 mg/dL 以下的患者,長達 12 年之久 [5]。該研究結果也顯示:儘管 LDL-C 長期維持在低水平,患者的認知功能、記憶力及其他腦功能並未因此受到負面影響。 有了這些嚴謹的科學研究 ,或許可以更放心讓我們把 LDL-C 的濃度降下來 ,來讓我們 血管更健康 。 參考資料 1. J Am Coll Cardiol. 2017; 70:2979-2991. 2. Circulation. 2022; 146:1109-1119 3. N Engl J Med. 1989; 320:904–910. 4.     Circulation . 2023; 147:1192-1203. 5.      NEJM Evid . 2025; 4:EVIDoa2400112.